close

中觀的智慧                       

從道場回到家中,草草用過”晚餐”已是黃昏日落時分。我靜靜地坐在後院的躺椅上,面對著西天的彩霞,面對著園中逐漸凋零的花朵,那如煙的往事又一幕幕的在我眼前重現。依稀記得十七年前,也是這樣一個夏末秋初的黃昏,在Sunshin Coast的海邊,我靜靜的坐在一個大岩石上遙望那臨別的夕陽給天空帶來了絢麗的雲彩,遙望著那海與天連成一線。不遠的岸邊,那一老一少的身影,俯身撿拾著岸邊的小石子,又一個個丟向波濤洶湧的海中,在天空劃出了一道又一道美麗的弧線,還不時傳來小女兒愉快的歡呼聲在空曠的海邊迴盪。但是啊,為什麼?即便是在這樣一個洋溢著溫馨,充滿了歡樂的時刻,我卻無法遏止那在心中隱隱然昇起的一股淡淡的哀愁。因為無名愚痴的我多麼希望時間在這一刻靜止,而眼前的畫面永遠不要消失。但是我知道,這一切我想要留住的,卻是我留不住的。……「眾因緣生法,佛說即是空」。

        就如同現在,我一人孤坐,面對著空蕩蕩的庭院,在以往這個時候,同修會在園中灑水或修剪花木,而女兒會與小狗cookie在草坪上玩耍嬉戲。這幾乎是每一個夏日黃昏都會在我家後院上演的戲碼,甚麼時候悄悄的落幕了?一年前與我們共處了十八年的狗兒捨報往生了,半年後與我結褵了四十一年的同修也突然因病與世長辭,從此天人永隔。而如今唯一的女兒也結婚離家,另築新巢。這一切的變化都是在短短一年的時間裏發生,無常真是迅速得讓人無法招架啊!那麼以往那個一直為我所眷戀、所依賴的「家」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呢?若說是「假」,但它確確實實的在我的生命中存在過。若說是”真”,如今安在?......「即有、即空」(宛然有、畢竟空)。

        十二因緣環環相扣,如同一把鎖鏈,把眾生困在裡面,給我們帶來了無盡的痛苦……(苦苦、壞苦、行苦)而無明的眾生為了趨樂避苦,就給自己製造了一個又一個快樂的假相,過著刀口舔蜜的日子。但世間所謂的快樂,其實都來自短暫欲望的滿足,終究免不了繁華落盡的悲哀。西方哲人叔本華說:「每一個慾望的滿足,只是一個被移走的痛苦,而不是一個被帶來的快樂。」又說:「任何在世上贏得的慾望滿足,只不過如同乞丐得到施捨般,活過了今天,明天再受餓。」他雖然能意識到生命的本質是苦的,但卻不知苦從何來,更不知如何來滅苦。所以他的哲學是悲觀的。佛陀也講苦,但這跟叔本華式的悲觀哲學是大異其趣的。在「四聖諦」裡面佛陀清清楚楚的告訴了我們為甚麼會引起苦樂相因的果報以及滅苦之道。這就是被稱為大醫王的佛陀,治療無明眾生所下的第一帖良藥---苦、集、滅、道(見苦、斷集、証滅、修道)。

        佛陀時代有修四諦法的羅漢和修十二因緣法的辟支佛,這些小乘行者與大乘的菩薩行者同樣都離開了十二因緣。但二者的境界是不同的。前著仍執生死為實有而「不入生死」是有餘涅槃。後者卻是隨緣應化而「生死自在」的無餘涅槃。人人都想趨樂避苦,但是沒有痛苦的淬鍊,又何來解脫的自在。諸佛菩薩都是在不捨眾生的懷抱中成就的,而不是在自我了脫中成就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今天,我們何其有幸,又何其感恩。雖身在國外,還能有這個道場,讓我們得以聽聞佛法。讓我們有機會得以行功了願。由佛陀的「緣起觀」我們得知現象界是相互依存結合而成為無盡的連鎖關係才能存在的。因果之間即時相依相待,是相互成就的。所以在行願當中要利用中道空觀的智慧時時觀照自己,切不可自我膨脹而讓我執轉深才能真正做到,以世間為因,修出世間的果。才能離一切錯亂執著而親証諸法本來空寂……「世出世間法,法法自性空」。

        最後,我們就以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裡的一首偈語相互勉勵:

                菩薩清涼月

                常遊畢竟空

                為償累劫願

                浩湯赴前程


吳慰親 撰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溫哥華道場DDMBA 的頭像
    溫哥華道場DDMBA

    DDMBA法鼓山溫哥華道場

    溫哥華道場DDMB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